爱种猪,养好猪专业种猪优选导购平台!
全国咨询热线:15732740525
爱种猪网logo
您的位置: 猪业资讯
首页 > 猪业资讯 >

一部养猪技术创新史!他,两年少了1000多个亿,今年要养7000万头猪

2023-08-28 阅读(

四大企业,签订“互不挖人公约”,涉嫌搞垄断。看到这个消息,你是不是很难想到,这四个企业会是养猪的,但它们真的就是养猪的,而且真的被认定违反了《反垄断法》。

 

养猪的要签约“不挖人”,是因为很多人还不太清楚,养猪已经是门瓷器活儿,并且高科技含量不低。而论把养猪干成高科技的,人称“猪疯子”的秦英林,当属世界第一名。

 

可以说,发起“互不挖人公约”的带头大哥,就是秦英林。

 

正是他的牧原股份,会同温氏、双胞胎、正大其他三大生猪养殖企业,在6月20日联合发布了“互不挖人公约”,并在40多天后迎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的约谈。

 

包括“公约”的内容,“为减少内卷,文明发展,我倡议:不挖人、不拆台……”最早也是从牧原股份的开放日活动传出,约谈之后,牧原也是率先声明:立即整改,消除危害。

 

从利益上说,牧原也是最有动机去推动这件事的人。原因是,它拥有中国养猪界最多的人才,身为全球最大养猪企业的它,真正的厉害,其实是找人、用人与成就人。

 

养猪

 

它曾经有个“百千亿工程”:

 

未来10-20年造就1万个百万富翁、1000个千万富翁,100个亿万富翁。

 

把人才置顶,只因养猪太卷了!

 

现在做一个“猪倌”,985毕业都还要再学习,不但要对诸如接生小猪、打疫苗、常见病预防和处理等样样精通,而且要学习人工智能等等黑科技。

 

至于猪场的管理者,尤其场长之类负责人,就更是不易培养,且更难留下。因为这个行业工作很“稳定”:一直都是又苦又累还要高科技,但收入却动荡得很。

 

当行业景气时,猪场场长动辄年薪百万;行业下行时,减薪、裁员则说来就来,甚至实力雄厚的头部企业和大佬,也会随时翻车。

 

2018年,曾经的“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曾饿死200万头猪,一夜倒下。

 

2020年,在 猪肉价格 飞涨中大肆扩张的江西猪企正邦集团市值破千亿,开表彰大会时,一辆辆崭新的保时捷卡宴、宝马X5停在门口。2022年却以大幅亏损,转眼被逼近生死边缘。

 

2023年上半年20家A股上市猪企,合计预亏130亿元。“卖一头亏一头”但各大企业仍争相融资扩张。仅2023年一季度,11家上市猪企募资就超160亿。

 

融资的目的,是为了继续卷,卷死对手,甚至卷死猪周期——各大企业都清楚,行业最终会是几家人的天下,很多人都得死,只有做大又做强,才能既更安全也更有效益。

 

在《财经》杂志的一个排行上,养猪业“内卷度”排第五,超过餐饮酒店。近期举办的第二届生猪产业论坛上,猪企更一致认为行业进入低利润期,提升技术、装备和管理等质量,并把成本降到平均水平以上,甚至是社会领先水平,是活下去的关键。

 

你追我卷中,养猪的门槛越抬越高。

 

2014年王健林准备到贵州,投资10亿元养猪。但做了两年调研后,却放弃了,当时风头正劲的他,原以为10亿得干出多么有气势的养猪业,结果却:

 

“你盖个猪场要几个亿,我们盖个五星级酒店才多少钱?”

 

各种科技化、数字化浪潮,也狠狠地被卷进养猪业。2018年,京东、阿里、华为都高调发布过智能化养猪业务,早就下场的网易丁磊更声称:

 

他可以喝下猪粪便处理之后的水。

 

几十年来,在猪周期震荡中行业卷出来一个又一个猪王,养猪首富也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到今天,“猪王”的地位,就像李嘉诚的香港首富一样,基本上是被锁定了。

 

锁定格局的人,就是秦英林。

 

秦英林

 

1992年,刚成立的牧原不过是只有22头猪的小作坊。但到2022年,其年出栏生猪已达6120万头,生猪养殖规模连续多年坐稳全球第一。

 

2021年高峰时,牧原市值高达近5000亿元,并将秦英林送上超过2000亿身价的河南首富位,即便如今A股如此,其市值也依然超过2000亿,秦英林依然是遥遥领先的“养猪首富”。

 

市值少了2000多亿,个人财富也蒸发超千亿,对秦英林的经营几乎是没啥影响,他依然是猪照喂,王照当。根据牧原7月披露的信息,2023年,公司生猪出栏将再创世界记录,达到6500万至7100万头。

 

2016年的中国养猪业产能扩张,是至今为止最疯狂的一次,也是秦英林逆袭的关键。

 

一年内,牧原的生猪出栏就从300万增长到750万,足足翻了一倍多。

 

但即便如此,它也只是当时最大生猪养殖企业温氏股份的零头。2017年,温氏以1700多万出栏量蝉联中国第一,比第2-10名总量还多。

 

包括掀起这一轮大扩张的财富效应,很大也是来自温氏:2015年11月2日,它以超2000亿元市值,让养猪钱程似锦。

 

但一场重大变故,掀翻了“牌桌”。

 

2018年8月起, 非洲猪瘟 肆掠大江南北并持续近半年,养猪业哀鸿遍野,大型猪企失血不止,散户直接淘汰,行业再次大洗牌。

 

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考场,秦英林就是那个赶考场的。当温氏一路动荡,即便非洲猪瘟之后依然难挡下滑,他却带领牧原逆势扩张,势不可挡。

 

2020年,温氏生猪出栏量锐减至不足千万头,掉到行业第三,牧原却成为 “黑猪”,出栏量暴增至超1800万头,并在此后两年连续每年再造一个如此规模的牧原:

 

2021年牧原出栏量飙升到超4000万头,2022年猛增至超6000万头,同样比第2-10名的上市猪企总量还多,而温氏追赶三年也未恢复到其顶点水平。

 

引领行业20年的中国猪王,几年间就被牧原远远甩开,这一巨转,源自两者经营模式之争,但归根到底是秦英林手里有杀手锏。

 

温氏采用的是“公司+农户”的轻资产运作模式,即将养殖交给农户,自己负责育种、营养和防疫等技术研发和支持。

 

国内养猪市场上,年出栏小于500头的散户高达99%,相对大型企业,散户抗风险能力弱,而养猪行业又周期性强,所以散户们自然希望找大腿抱,温氏因此实现了快速扩张,并在2013年成为中国首家突破1000万头的猪企,肉猪上市规模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彼时,刚突破百万关口的牧原却走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子:像制造业一样养猪。

 

创业初期,秦英林自己打机井、建水塔、盖猪舍,每道环节精益求精,像盖工厂一样建养殖场。一番努力下来,他发现自己在一些环节的造价竟能降低九成。

 

当他查找国外有关资料,还进一步得出结论,工业化养猪场才是未来大趋势。因为工业化,才能从技术到生产到销售各种,全方位降本增效提品质,而这些决定企业终极命运。

 

从此开始,秦英林下定决心走自己的路,并一步步建立起“自育自繁自养”的一体化经营模式,从养猪场选建、饲料采购加工、疫苗研发,到养猪生产、屠宰加工和销售,统统由牧原一手掌控。

 

 他,两年少了1000多个亿,今年要养7000万头猪

 

这种重资产运营模式,能够提升疫情防控水平、优化标准环节成本,实现更高效的规模化养殖,但资金需求量极大,导致前期发展缓慢,可一旦经验和资本积累到一定程度,就能迅速爆发。

 

非洲猪瘟出现后,温氏模式弊端暴露,它的大量合作农户难以承受亏损打击,纷纷退出,以至于行业复苏后其规模也难恢复,而牧原却准备好了,因而波澜壮阔地绝地反击:

 

一方面,工业化养殖让他能以严格的生物隔离检疫,将瘟疫损失降到最低,最关键的,它是 “自育自繁自养”,要上规模,完全自己说了就算。而且,他的模式还有另一个关键:

 

规模越大,越能发挥出威力,越能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和效益,也越能压平市场波动进而别人好时它好上加好,别人坏时它也更好。

 

手握这个金刚钻,秦英林制定出大胆战略:逆周期扩张。

 

当 猪价 下跌时,其他猪企收缩规模,秦英林却反其道而行。非洲猪瘟,则成为他的天赐良机:2017年牧原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合计120亿,而2022年达到1200亿元。

 

与之对应的,真是规模越大,越有威力:招商证券研报指出,非洲猪瘟发生前,牧原相比同业的成本优势是150-200元/头;非洲猪瘟后,其成本优势提高至350元/头。

 

今年7月份,牧原养殖完全成本约14.3元/千克,同比下降约1.2元/千克。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1—6月生猪出栏平均价格15.1元/千克,7月第2周更锐减到14.2元/千克。牧原是为数不多的,具有盈利空间的猪企。

 

对应的,温氏股份成本在4月份为16.8元/千克,新希望5月份为16.5元/千克,大北农2023年一季度生猪养殖的完全成本为18.76元/千克,均在追赶低于16元/千克大关。

 

尽管成本控制在业内一枝独秀,秦英林却认为每头猪的养殖成本依然有600元下降空间,即成本约合10元/千克。

 

极致成本追求下,“别人亏钱时它挣钱,别人挣小钱时它挣大钱”,成为牧原的最佳写照。

 

如何能把工业化练到这个境界?这是秦英林真正的修炼,也是没有止境的修炼。

 

1982年,14岁高中在读的秦英林,被报纸上一件事吸引住了:一个人靠养猪成了万元户。

 

这可让他太心动了,养猪还不简单。于是,他撺掇父母养猪。老实巴交的父亲很相信“有文化”的儿子,咬咬牙买了20头猪仔。

 

但几个月后,放寒假的秦英林迎来天大的噩耗:一场瘟疫让父母的猪只活下来一头,前后损失超2000多元。

 

这件事让秦英林大受打击,认识到养猪的不简单,并在此后放弃了人人羡慕的河南大学保送名额,改而选择河南农业大学畜牧兽医专业,要为自己养猪的想法翻盘。

 

1992年,改革春风四起,被分配到肉联厂工作的秦英林乘势放下铁饭碗,东拼西凑2万元回到老家,开始了自己的翻盘计划。

 

大学生养猪,在当年是大新闻,村里人感叹,“这一家子,看来是一辈子都得做农民了。”

 

但秦英林不为所动,并且很快证明,大学生养猪就是不一样。

 

1995年养猪业再次被传染病“袭击”,秦英林的猪场却能及时止损,他一边感叹:“这是知识的胜利!”,一边继续破解防病治病的难题,不分昼夜、春夏秋冬,每天一钻进猪舍就是几个小时。

 

三四年的摸索后,他不但解决了降低病死率的老难题,而且开始技术创新,即在成本、效率上不断精进,一步步修炼出了独特的成功之道。

 

他创新改进了自动化科学配比的供料和饮水系统,既大大节省喂养成本,也大大减少猪场环境污染。养猪是出了名的污染大户,但牧原一直在给猪儿们“五星级的家”。

 

他推动的低蛋白日粮实验,让牧原的豆粕使用量占比6.8%,不到行业一半。他自豪地说,如果全国如此,可以节约进口大豆2000万吨,或者说节约土地1.5亿亩。

 

早在20年前,牧原就有堪称“猪芯片”的种猪育种计划。独立育种方案和育种体系,不仅让牧原赶上发达国家水平,且摆脱了对进口种猪依赖,解决了中国种猪业卡脖子因素。

 

2020年秦英林说,“猪场要逐渐用机器人当饲养员,‘机器人猪倌儿’。”

 

2021年1月,牧原有超16万台智能化养猪设备,20个月后,这一数字变成了161万台,翻了10倍,由其原创的巨型饲喂机器人,当时就能一机协同83万个中小终端,完成210万头猪饲喂。

 

秦英林是西湖大学的最大捐赠人之一,捐款之外,他也拉着西湖大学一起科学养猪:与大学合作成立了联合研究院,并且把研究范围从智能化、环保、疫病防控一直延伸到新型饲料与营养研发,以及人才培养等领域。

 

“学士猪倌”秦英林,本质上是个技术猪倌,包括前往考察的国家领导人,也都如此总结30年牧原:“一部 养猪技术 创新史”。

 

2011年3月15日,央视抛出一枚重磅“炸弹”:“瘦肉精”猪肉流入市场!

 

牧原对这三个字格外敏感,“我们面对的诱惑太多了,最大的诱惑就是瘦肉精。”

 

2001年的牧原还在修炼工业化养猪的艰难期,很多屠宰户找来,“我免费给你提供瘦肉精,你只管喂,我保证仪器检查不出来,每公斤涨你3毛钱!”

 

如果做了,牧原每年可多挣200万元,超过了当年利润。

 

但以技术和科学喂养一分一分抠成本的秦英林没被打动,“仪器检测不出来,但我的良心能检测到。”

 

此后,这一故事在牧原被反复讲述,并被视为“决定命运的那一刻”。

 

2009年夏收,牧原所在地内乡县遭遇阴雨,麦穗都发了芽。秦英林不知哪根筋抽了,硬要都收了当饲料,还贷了2亿多收购款,按正常小麦价收购。

 

表态的豪言壮语,一度变成了猪不吃芽麦时的沉默不语。

 

牧原内部都怨言不少,秦英林只得召开高层会议:“收购芽麦,是我们应该担当的责任。如果企业倒闭了,请大家在我的坟头立上牌子,写上‘因收芽麦而死’!”

 

最终,秦英林再次以技术创新,顺利解决难题。第二年猪 饲料价格 大涨,牧原却因囤积了大量芽麦,反而成本大幅下降,算是意外的福报。

 

随着这些事,秦英林的两句话,也在内部人人皆知:

 

“养猪就是养良心”、“只为自己肥,那是猪的理想!”。

 

而牧原最终也都获得了回报:2022年第24届北京冬奥会开幕前夕,北京市确定了221家点对点生猪供应商,顶住了诱惑的牧原占了90%。

 

秦英林常说,有些事,就是死了,也要去做;而有些事,就是死了,也不能去做!

 

老老实实,又千方百计地把猪养好,是他死了也要做的事。

 

早在2010年,不少人就怂恿他进军其他领域。甚至有的地方,把土地、批文、政策等办好了,只用他来拿地、收钱。但秦英林说,

 

“多养猪、养好猪是我唯一目标,其他再能赚钱,我也不做!”

 

香港地产商人李兆基曾被询问,过去50年为什么每一次都能够度过难关?他回答,关于地产的一切,他都熟悉。

 

30多年来,秦英林也只懂得一件事,“我们就是死磕!磕疾病防治、磕种猪、磕饲料、磕智能化、磕环保。养猪臭这样一个世界难题,我们就是这样解决的。”

 

卷成世界猪王的过程中,秦英林常常劝旁人不要随便跑来养猪。

 

“一听说养猪利润高,很多老总找我说要养猪,怎么劝都劝不住。过了两三年,不说话了,咬着牙把猪场卖掉,多少钱都卖掉。”

 

他总结这些人的失败是因为:“他们根本养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