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21日,在由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农业信息研究所主办,《中国猪业》杂志社承办的在四川绵阳召开的2023畜牧产业创新创业大会暨第三届猪产业发展大会期间,安排了银行、保险服务创新赋能生猪产业专场论坛。
论坛由农民日报社秘书长、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焦宏主持。四川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局局长王世林致辞。
焦宏
在专题报告环节,中国农业银行乡村振兴金融部业务管理处副处长王帅、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副总经理蔡武、西南财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权威专家丁少群、人保财险资深专家林长青、中国人寿财险农村业务部技术支持处高级经理杨昕、中华保险集团公司保险研究所副所长吴学明、国家级重庆(荣昌)生猪大数据中心副主任秦友平分别做了精彩分享。
王世林在致辞时表示,四川是全国生猪养殖大省,生猪出栏量长期位居全国第一;四川也是全国唯一的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地方猪种资源丰富,拥有内江猪、成华猪等7个地方猪种,数量全国第一;生猪年屠宰加工能力位居全国前列;养殖规模化率快速提升,已达到61%以上,实现了传统散养为主向标准化规模养殖为主的跨越式转变,他还介绍了四川推进生猪产业在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及九大行动。
王帅介绍了农业银行服务乡村振兴的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并详细阐述了金融服务乡村振兴的“六大行动”,包括金融服务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行动、服务粮食安全行动、服务乡村富民产业行动、服务和美乡村建设行动、服务农业农村绿色低碳发展行动、服务县域城乡融合行动。
他提到,农业银行贯彻落实国家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将畜牧业列为“积极支持类”行业。聚焦畜牧行业优质头部企业,持续加大金融服务力度。对于畜禽养殖客户,重点支持市场占有率较高、成本控制能力较强、具有养殖技术和资金规模优势的龙头企业,农业农村部公布的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国家动物疫病净化场,以及销售渠道顺畅、具有区域知名度的大中型企业。择优支持大型优质核心客户产业链上下游的中小型养殖场。对于畜牧良种繁殖客户,重点支持畜禽种业阵型企业、国家畜禽核心育种场、国家畜禽良种扩繁推广基地、国家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以及全国遗传改良计划相关主体。对优质头部企业,推行差异化信贷政策,优化业务管理模式、完善支持政策、做好供应链金融服务。
他还分享了农业银行运用金融科技推广智慧畜牧的实践探索,智慧畜牧场景面向畜牧养殖主体及行内信贷人员,依托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活体牲畜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供牧场管理、活畜资产管理、贷款申请、抵押管理、自动预警等多项功能,为智慧畜牧信贷业务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蔡武介绍了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联合政府部门、保险公司、科技公司、养殖企业,多方合作,共同构建的“政府+银行+保险+产业+科技”的“五位一体”智慧畜牧贷款模式。该模式有利于发挥各方优势,实现多方联动,政府基于“五位一体”模式中的多方数据,构建全域养殖业数据库,为政策制定、产业监管提供数据基础;银行实现活体抵押物有效监管,为养殖户(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实现降本增效;保险公司通过保险保障养殖户牲畜死亡、价格下跌的损失风险,提高养殖户抗风险能力;养殖户(企业)活体资产转变为有效抵押物,依托科技支持获得低成本融资,提升管理水平;科技公司提供数智化监管服务,实现多方联动,闭环监控,减少金融服务成本和风险。
此外,该模式还建立了数字化服务平台,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识别活体畜牧个体,对数量进行精确盘点,实现养殖户(企业)畜牧调入、调出、死亡、理赔、无害化等数据链条数字化采集,实现服务流程数智化,免去大量人工的、实地现场的工作,持续防范各类风险和提升监管效能。
丁少群分享了保险赋能生猪产业发展的效能与创新路径。他指出生猪保险建立初衷是为规避“猪周期”和猪疫病的困扰,但我们应清醒认识到生猪保险在国内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目前我国的生猪保险虽已开展16年,但仍处于粗放式经营阶段。以四川为例,主要问题包括:养殖户对保险认识存在一定偏差,把保险当做理财手段而非风险管理手段,特别是小型养殖户保险意识淡薄,持续参保率低;保险理赔等条款与养殖户期望存在一定差距,参保积极性受到影响;保险公司经营风险大、财务可持续性差;农险市场竞争结构还处于摸索阶段,过度竞争和垄断并存,现行遴选机制有待完善; 生猪价格 (指数)保险难以大规模开展。就生猪保险赋能生猪产业发展的创新路径,他建议:加强对养殖户的政策性保险教育;夯实承保理赔环节,从粗放经营走向精细化管理,制定承保、理赔的行业统一规范和技术标准,借助现代科技,促使“赔”的精准、“保”的扎实;多方协同,促进农险承保机构遴选制度的完善和农险市场的规范经营,建议适当限制全省、地市层级的农险承保机构数量,促进持续经营、规范运作和服务网点建设;创新发展生猪全产业链的“保险+期货”模式,应对猪周期,尽可能做大“保险+期货”市场规模,建立以大型养殖企业为主体、生猪营销经纪人为纽带、生猪散养户(形成团队群体)为补充的模式运行参与群体。
林长青介绍,2023年1月,原银保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财产保险业积极开展风险减量服务的意见》,支持保险公司开展风险减量。
目前,养殖业保险市场主体赔付率居高不下,2022年,养殖险八大市场主体综合赔付率高达85.1%,其中某大国有公司养殖险业务1998-2021 4年平均综合赔付率为88.53%,综合亏损16.56亿元。他指出,养殖业保险经营管理的主要痛点在于不透明、不规范、难监管、风险高、信任成本高。随着科技与保险业务的深度融合,科技在风险评估、预警、查勘、救援等风险减量服务内容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他指出,保险公司需要借助科技赋能,实现养殖险风险减量。他建议建立农险数据库+移动端APP+传感器(现场拍照、视频录制、AI点数、电子围栏、遥感等技术),打造保险+科技+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养殖险风险减量管理效能。
杨昕认为养殖险业务面临承保数量是否真实、准确,死亡标的是否为承保标的,重复理赔以及虚报尸长尸重等问题和挑战。对于上述问题,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解决方案。如智能点数技术通过对承保标的自动数量清点,破解虚增、虚减标的数量等问题,畜脸识别技术对承保标的面部信息进行采集,快速创建面部3D特征数据库,赋予每头牲畜唯一的身份标识,确保了承保标的的真实性、唯一性。通过活活对比,防范重复投保风险。
在理赔环节,使用畜脸识别技术,将死亡标的的影像与特征库影像进行比对,通过活死比防范非投保标的理赔风险;通过死死比防范重复理赔风险。测长估重技术通过模型训练,实现二维图片三维化,基于牲畜尸长自动计算出尸体重量,降低人工成本,实现快速理赔。
同时测长估重可以协助判断育肥猪死亡标的是否符合正常生长规律,防范非投保标的理赔风险。此外,他们还创新建立了“预设方案”,针对不同险种、产品,预先设定包含保额、费率、补贴信息、理赔计算公式等承保、理赔关键信息。提高操作效率,增加数据准确性。
吴学明指出养猪保险是农险行业第一大险种,他回顾了10年来能繁母猪、育肥猪保险承保理赔情况,介绍了养殖险风险管理的转变,由损失保险、价格保险再到收益保险的递进。
他还分析了风险对象即养猪产业的变化趋势,规模化、周期化、专业化、数智化、社会化、资本化特征愈发明显,最后他提出了保险服务客户定制化、产品体系化、风控专业化、数智资产化、绿色社会化的发展方向。
秦友平介绍了国家级生猪大数据中心推出的“生猪数智贷”金融服务平台的建设背景、内容和价值。畜牧养殖存在投资大、风险大、贷款难、监管难的“两大两难”问题,直接制约了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生猪数智贷”金融服务平台通过汇总政府和养殖档案基础数据,利用全场景监管、智能点数、风险预警等功能,实现养殖、防疫、保险、贷款、动检等跨环节、跨平台信息数据的共享与校验,整合政府数据、金融服务、数字技术、农业担保、行业资讯服务,为养殖户提供“一站式”支持,从而实现数字赋能、业务再造、流程重构。其价值在于“数据增信+智慧管理”,打通金融最后一公里;“线上操作+智能预警”,降低金融机构风险;“数据+金融+科技+担保+……”,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在圆桌论坛环节,四川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文龙、中国农业银行湖南省分行乡村振兴金融部资深专员胡庆云、中航安盟农业及农村保险部负责人王子琦、翔创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长邓昌顺、三一国际共享农场董事长林强围绕银行、保险赋能畜牧产业的创新实践这一议题,聚焦金融服务畜牧产业的关键环节和痛点堵点,展开了热烈讨论和智慧交流。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强化科技赋能,创新金融服务,积极搭建政银科企沟通对接渠道和合作交流平台,深入交流探讨金融手段支持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创新路径和技术模式,助力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刘文龙
胡庆云
王子琦
邓昌顺
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