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业振兴,势在必行。对养猪业而言,育种水平直接决定了生产水平的上限,业内也一致认为,未来在降低成本这一块,育种方面可以挖掘的潜力是最大的。那么,当下我国生猪育种行业的现状怎样?我们是否已经摆脱了对外的进口依赖?当下生猪育种的关键是什么?
我们先来看最近一段时间养猪业发生的几则有关引种的新闻:湖北农发引进傲农种猪12060头、晋润曹壁养殖产业基地从陕西顺鑫成功引进第一批3000头高品质新丹系母猪。华统股份从PIC®中国引进4500多头优秀种猪……
与以往的引种不同,今年以来,我们会发现,大型猪企从国内引种的情况也明显增多,这也说明了我国生猪育种水平的整体提升,可以更好的满足大型猪企的需求。
其实这些年我们对国内生猪育种存在一定误区,认为我们的优质种源大多都是依靠进口,但这一情况现在已经得到了根本改观。
按照农业农村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畜禽核心种源自给率超过了75%,而生猪的种源自给率更是超过90%。
国家生猪种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吴珍芳日前在一次生猪行业论坛上直言:“我国种猪没有种源依赖,育种应用技术先进性处于第一梯队。即使是加上近几年受 非洲猪瘟 和新资本入市因素的影响,最近10年我国瘦肉型种猪进口量年平均约1.15万头(正常年份约6000头),占我国核心群种猪不到5%。”
这真是长了我们自己的志气!
此外还有很多人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瘦肉型种猪是欧美独有的,我们中国是“拿来主义者”,但是现实并不是这样。
按照吴珍芳教授的说法,杜洛克、皮特兰、长白和大白这4个瘦肉型猪种,是全世界通用品种,它们是全世界养猪产业通用的市场主流品种,只是不同国家引进后,开展不同特点的品系选育,以适应当地的市场需求。按FAO标准使用40年品种即是本地品种。
世界瘦肉型种猪培育过程中也有中国地方猪种贡献,因为在很多年前,我们国内的地方种猪例如梅山猪、太湖猪等也曾被国外拿去做育种,这一点也是有据可查。并且按照基因测定和比对,现在的长白和大白猪均有华南地方猪血缘,华南地方猪对法国大白猪品系的基因渗入比例约16%。
这个不难解释,因为华南地区多属于沿海地区,海运便利,原来也是对外的口岸,所以各方面的物资对外交流比较频繁。
所以说育种本来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事情,要振兴种业,我们照样可以把全世界的优秀种源拿回来,而且是把最好的拿回来。
但是,我国如果想拥有高质量的种猪,其问题绝不仅仅只是把优秀基因拿回来那么简单,更关键的在于,如何进行“本土化”培育?
这是由国内外猪肉消费市场和生产条件不同造成的。
在消费市场方面,欧美鲜肉消费占25%以下,成品或半成品占75%以上;而中国鲜肉消费占82%以上,且以热鲜肉为主,成品或半成品占18%以下。并且我国不同区域的消费者对于猪肉肥瘦的喜好,对猪肉“好坏”的评判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数据显示,在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消费者更喜欢瘦肉率中等的猪肉,但是在华东、华中、华南等地区则更喜欢瘦肉率高的猪肉,所以说猪肉市场多元化的需求也决定了种猪品种需求的差异。
在生产条件方面,我国的猪场大多都是完全开放或是半开放式猪舍,这就是导致猪群总体养殖环境受季节影响较大,所以对于抗病性要求更高,而欧洲主要是密闭式猪舍,并且很多疾病已经做到了净化,所以对这一方面的要求相对包容一些。
并且不同区域的客户,对种猪性能的追求也不尽相同。有的养殖户更看重产仔数,有的养殖户更看重生长速度和料比,有的养殖户则更注重猪肉的品质等等。
所以,无论是终端的消费市场还是养殖市场,都有差异化的需求,这就注定国外种猪不能完全适应我国国情,并且,我们本土化的培育还要考虑我国的饲料资源、气候情况、养殖环境、疾病净化等一系列情况。只有立足国内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这样育种才有价值和意义。
现在国内很多育种企业已经在做“定制化育种”,例如有的种猪繁育性能好、产仔数高,有的种猪抗病性好生长速度快,有的种猪瘦肉率不是很高,但是主打一个风味上佳,这些都可以通过育种来实现。
但是在各种个性的需求之外,未来我们的育种方向唯一不会改变的就是降低料比、疾病净化。
诚如吴珍芳教授分享中提到,现在瘦肉型育种普遍的料肉比是2.6,但是他们在一些好的猪场或者是在试验场的一些数据可以把料肉比做到2.1,把料比从2.6降到2.1,这中间的差距有多大?这就意味着仅饲料这一块一头猪就可以节约125斤左右,饲料按照2元/斤左右计算,一头猪饲料成本就差了250元!也就是说料比每降低0.1,饲料成本就可以节约40元左右!根据公开消息显示,牧原的育肥阶段料肉比2.9左右,可见即便是牧原未来的饲料降本挖掘空间也相当之大。
疾病净化更不用多说,没有健康,再好的性能也没有办法反映出来,而疾病的净化会让猪场在 生物安全 和兽药资源节约方面的优势更好凸显。
此外,很多育种专家也多次表示,我国生猪育种应用技术的掌握上处于世界第一梯队,包括智能表型测定、基因芯片创制、全基因组选择和选配、体细胞克隆、基因编辑等现代育种关键技术等等,这些足以让我国养猪人为之自豪。但是客观来说这些技术目前更多的是停留在学术层面,应用单位不多,但这也为我国育种业后续发力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