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近期去过超市,会发现猪肉价格低到不可思议。
北京北五环一家超市,五花肉均价13元/斤,冷柜导购扯着嗓子喊100元6盒排骨、五花、棒骨、里脊任意拼配,50块3盒也卖;8点一过,所有肉都贴上了半价促销贴,扑面而来的“求求你买买我”的氛围实属多年罕见。农业农村监测部的数据显示猪肉平均批发价比去年同期再降27%,国家发改委一周前甚至下发了猪肉“过度下跌”的一级预警,直接展开了国家收购储备猪肉的流程。
价格便宜好啊!看着冰柜里诱人的粉白色,大脑不自觉地开始规划:五花肉一斤,先炖个梅干菜,再切片炒辣椒,过大油炸一下那可真香啊;棒骨嘛,煨个冬瓜汤,夏天清凉解暑;肉丝分装下冻起来,后面怎么配菜都可以……然而思前想后一阵,念头还是被打消了。
买这么多肉回家,吃不完必须分装冷冻,但是——好吧也不是不知道,在现代化养猪体系下,眼前的这些肉很可能已经是大型冷库化冻过一次的,怕是经不起反复化冻。脑海里幻想的油脂肉香,其实也早就不存在了——那不过是遥远记忆和美好的幻想罢了。
眼前这堆百元大甩卖猪肉真实的情况是:不香,水多,肉质木渣。便宜是真便宜,不好吃也是真的不好吃。
在今天吃到好猪,是需要点探索精神的
我最近一次吃到跟记忆里几乎一样猪肉滋味的地方,是云南芒市的户撒村阿昌族乡。这里还保持着猪肉各家散养的状态。白天的市集上,我们还问了问本地肉摊老板,他们卖的猪肉都是自家养的。正值午餐时间,我们整群人被空气中浓郁的猪肉香吸引——一家用瓦片和木头搭建的屋子,“过手米线”四个大字只是简单地印在金属小推车上,干练漂亮的阿昌族阿姨,正在把本地大黑猪五花放在炭炉的炭火中夹着烤。
没有人类可以拒绝来自DNA的召唤。
烤好的五花肉片,正准备被阿姨剁碎,我没忍住,直接跑到砧板边“偷”了一小块——真香啊!真香啊!真 的 香 啊!瘦肉部分近乎弹韧,连结瘦肉和皮的结缔在炭火下转化成了嫩糯的口感,猪皮因并未长时间炖煮,扎实弹牙,三种滋味同时咬下,鲜猪的汁水直接biu满口腔,没有任何调味,唇齿间只有久违的,醇厚的,独属于猪的鲜甜——好吃到直接在案板边跺脚!
不一会儿一套手抓米线上桌,刚刚的烤五花肉泥被调配上了阿姨自己腌的萝卜叶酸水和木瓜水,发酵酸和水果酸丰富了肉泥的层次,也清新了味蕾,点缀的辣椒香菜和阿姨提前烤好的肉皮肉肝,更是让滋味在嘴中开花。一手米线托底,借着米线抓取肉泥,啊呜一口送入嘴中——独特的东南亚风情,点亮了我从灵魂到肉体全部的细胞组织,此刻打字都口水忍不住泛滥。
再往前,大概就是海南临高县的烤乳猪早餐了。7点半的清晨,我亲眼看见一只黑白小花猪被竹网扛进了临街后巷的烤猪店。本地蒸烤两种乳猪,白酒乳猪米饭三件套就能开启一天。马路上四溢着蒸烤土小猪的香味,泛滥的口水诉说着内心的渴望。
好吃的猪还是在的,只是需要更多精力去寻找。这些被我们冠名“土猪”的憨憨,如今几乎只存在于三四五六线城市,远离工业化饲料化养猪厂的郊县。它们或者全身漆黑或者黑白相间,与农户的土宅子共同生长,吃的是剩下的菜叶子米饭苞谷棒子,喝的是河边挑来的泉水,不被催着必须快些长大,也不需担心体重不达标。脂肪与肌肉在时间的沉淀中交织,氨基酸和鲜味物质在生长里累积叠加。
时间往回30年,它们才是占据中国人餐桌70%以上的主角。只可惜时代变迁,快速的发展需要效率的进步,我们也就必然面对必须承担的代价。猪成了众多代价之一,它长得更快了,几乎半年就能出栏,但它们再也不好吃了。当饲料和出肉率的比例和出栏率成了最重要的指标,当价格稳定成了国家的需求,作为消费者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就是:拿到手的肉,再也没有曾经的味道了。
消失的土猪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养猪的国家之一,如果你仔细看“家”这个字就会意识到,“屋檐下面一只猪”,有家的地方就有猪。
上千年的小农经济,中国人与猪的关系一直很自由,人吃剩什么猪就吃什么,实在不行拱点菜叶子也能活。毕竟那会儿养猪就是为了过年,日常需求并不算高;再加上铁路公路没建起来,那时的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猪种:华中两头乌、滇南小耳猪、福州黑猪、闽北花猪、安庆六白猪……都不是学名,但大概也能看出来,中国土猪颜色大小各不相同,物种多样性来说可谓又健康又美好。
但建国之后,人口基数迅速扩张,情况逐渐发生了变化,生长缓慢的土猪不够用了。尤其80年代改革开放后,土猪产仔少,长得慢,饲料还吃得多,慢慢就不被待见了。半年即可出栏的大白洋猪成了我们技术突破的希望,当国家大力引进洋猪,对养殖洋猪施行经济补助,土猪就从中国人的餐桌上逐渐消失了。有资料显示,1980年到2000年广东大花白猪的母猪数量从13000头直接降到了只有几百头,金华两头乌的母猪数量也25万头下降到了1万多头。横泾猪、虹桥猪等8个品种的猪已经完全灭绝,目前还有25个传统土猪面临濒危。
然而引进洋猪就大团圆结局了么?似乎也没有。
通过让洋猪和本地猪交配,我国的确在最初获得了猪种群和数量上的提升,但随着养猪不断产业化,繁育猪这个自然规律变成了科技与狠活,公猪就再也不需要跟母猪交配了。直接压榨公猪蝌蚪,给母猪注射,一头公猪就可以配种300~500头母猪。人们欣喜于这种史无前例的效率,忽视了洋猪也有物种退化的时候,公猪也有榨不出来的时候,当所有问题一起爆发,继续依靠国外洋猪就成了没有办法的办法。2013年一年,光从英国我们就购进了人民币4.5亿元的洋猪种猪和精液。
是的,中国猪的产量的确大了,大到占据全世界产量的40%,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国,但代价是我们自己的土猪消失了,每年还得花数亿元从英国、法国等地进口种猪和“蝌蚪”,来维持这个庞大的市场需求。
洋猪为什么不好吃
我们都知道洋猪没有味道,但不知道为什么。
科学刊物会告诉你:那是因为生长周期快的猪,体内缺少与风味密切相关的醛类化合物;营养学家会告诉你:那是因为饲料吃得单一,体内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更低;厨师会告诉你:那是因为洋猪不耐炖,还没上气呢肉就散了。
表面上,似乎影响猪肉好吃与否的因素多种多样,但仔细看字里行间,却会发现“时间”这两个字眼无处不在:时间里,万物萌生,时间里,滋味重叠,时间里,风味沉淀,时间里,一切完成了它应有的蜕变和成长。
洋猪不好吃的原因可能很多,但归根结底就是四个字:时间不够。
我们不知道么?我们知道。当打开橙色软件或走进生鲜市场,我们的目光总会不自觉的被“土猪”吸引,也必然会问一下卖鸡的商贩“这只鸡多少天”,因为就在不那么久之前,他们都还是生活中最自然的一部分:
买肉时习惯性按一下,通过反弹速度判断新鲜程度;五层肉三层肉切成超大块,用料酒白糖在煤炉上煨足了时间,直到猪皮粘嘴,瘦肉即化才秒,那一口囫囵下去,烫到心都起泡都不在意;再来个老猪棒骨,大扇骨炖,大灶上就那么咕嘟个四五钟头,出锅后不等放凉,嗖嗖地就开始嗦骨髓,啃胶质,最后再大口喝下碗热汤。放凉了之后,汤表面还会凝结厚厚一层不是脂肪,胜似脂肪的“汤皮”……这就是时间的美好,也是那样一口口滋味,炼就了我们如今仿佛镌刻在脑髓里的猪肉香气。
只是很可惜,时代不同了,庞大的人口基数和并不饱满的荷包每时每刻都在提醒我们:可能很难再高频度的享用时间的美好滋味了。所以,能怎么办呢?猪肉不好吃大概会是很长一段时间的现实,记忆里的滋味也不是没了,只是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去寻找。
免责声明:本网站图片,文字等信息来自互联网,如果侵犯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
责任编辑:乔春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