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场 批次化生产 以"全进全出"为目标,采用同期发情,同期排卵,同期配种和同期分娩等现代生物技术,根据母猪群大小等特征进行全年生产批次设计,在固定的时间段内完成断奶,配种及分娩工作,间隔分明,有序的一种管理模式。批次化生产模式能够大幅提高猪场的管理效率,有效预防 非洲猪瘟 ,蓝耳病,腹泻等规模化猪场常见疾病。本文主要介绍了猪场四周批生产的管理优势及成本管控优势,为其他规模猪场实施该项技术提供参考与借鉴。
批次化管理是一种高效可控的管理体系,最早起源于工业批次化管理,后逐渐被养殖管理人员转变为养殖场等畜禽生产管理上使用。20世纪50年代,工业化的推动和早期断奶技术的推广改变了英国家庭农场的生产方式,使其向批次化生产转变。经过多年发展,在德国等发达国家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批次化管理模式。近些年,随着我国养猪业规模化,集约化程度发展越来越高,规模化 猪场管理 在健康养殖和高效产出方面对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8年非洲猪瘟的发生给生猪疫病防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传统的连续式生产模式逐渐被批次化生产管理模式替代。批次化生产也不断推进我国养猪行业的转型升级,对 生物安全 、疾病防控、养殖理念、员工福利及成本控制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显著提高了猪场的管理效率与经济效益。
一、批次化生产的技术原理及关键点
批次化生产是将原本每天或每周配种、分娩、断奶、育肥、销售猪的连续式生产管理模式,改为将母猪根据批次间隔进行分群,利用生物技术实现同批母猪的同期配种和同期分娩,同期育肥、销售。批次化生产能够在集中的时间段内完成固定的生产工作,且间隔分明有规则,实现栋舍猪群的“全进全出”和彻底洗消,有效阻断病原微生物在不同批次猪群间的传播,最大限度提高养猪生物安全和生产效率。批次化生产中后备母猪培育至关重要,每批次后备母猪(配种前至少有一次发情记录)参与配种数量要不低于配种目标的20%,它直接关乎着猪场批次化满负荷均衡生产能否达成。
二、四周批生产的管理优势
相较于其他类批次化生产模式,四周批生产模式具有“三最”特点,即是单位时间内工作强度最高,产房周转最大,人均效率最高。四周批生产模式可以更加集中地进行配种、分娩、断奶,与高度集约的楼房设计养殖模式契合度高。
实施四周批生产的猪场(繁殖场母猪分成5批,育肥场肥猪分成6批)实现规模猪场高效管理的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批次母猪繁殖生理状态的同步调控,使配种、接产、断奶、免疫等管理工作集中统一进行,极大地提高了生产管理效率。
(2)批次化生产的应用为精准营养的实施提供了更好的舞台,可以依据不同日龄体重制定有针对性的营养方案,减少饲料浪费,实现更大效率的提升。
(3)能实现“全进全出”,降低疾病在批次间交叉污染,有效阻断病源的循环传播,提高猪群健康度,从而减少疫苗、药物等成本。
(4)有利于统一的饲养管理,能提高猪群整齐度;大批量、体重均一、免疫同步、同时出栏,还有利于提高出售猪只均匀度,提高销售价格。
(5)能使工作更加有序、高效,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生产计划的准确性,进而可以合理调配劳动力资源,降低人力成本。
(6)能大规模进行猪舍硬件维修、保养、清洗、消毒等操作,效率更高,同时降低外界病原进入场内的风险,生物安全更有保障。
三、四周批生产的高效管理和成本管控
猪场的高效生产管理和精细成本管控切入点可归纳总结为满负荷均衡生产、健康体系的建立、生产效率提升、优质品种/品系选用及精准营养技术与饲料预算的应用等方面。
1、实施满负荷均衡生产关键技术
(1)制定和实施精准的后备母猪培育及组织生产计划
(2)实行同期(发情/配种/分娩)技术
一线生产团队严格执行批次化生产工作安排,通过使用同期发情激素,控制参配母猪(后备+经产)发情集中在2-3天,批次配种目标天数不高于3天;采取30%母猪四阶段测膘(目标产前背膘18mm)、产房哺乳母猪自由采食管理等管理手段提高断奶母猪7天内发情率大于85%,降低非生产天数及提高定位栏利用率;通过同期分娩激素使用,控制批次分娩天数间隔不大于3天。
(3)四周批生产现场批次化生产工作安排
猪场采用自繁自育的闭群生产模式,后备舍四周批生产现场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的车间作业程序进行批次化进苗、转群、免疫驯化、初情诱导、同期发情等高效生产运行管理。详细操作见下图。
繁殖舍四周批生产现场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的车间作业程序进行批次化配种、分娩、断奶、免疫等高效生产运行管理。详细操作见下图。
育肥舍四周批生产现场按照标准化、流程化的车间作业程序进行批次进苗、转群、免疫、销售等高效生产运行管理。详细操作见下图。
2、健康体系的建立-生物安全防控与疾病控制
(1)“全进全出”有利于降低疾病在批次间交叉污染,有效阻断病原的循环传播
四周批生产模式指按照每四周规律且集中地进行配种、分娩、断奶。统一批次断奶仔猪数量多、断奶日龄差距小,不同批次间区分明显,便于饲养管理。通过四周节律批次化生产可以将连续性的工作集中在某段时间内完成,并且间隔分明有节律,可以很好的做到猪群的全进全出,可以有效的使传统连续饲养模式所造成的一些疾病交叉传播得到控制。
(2)批次化生产改变销售猪只频率,降低疫病感染概率
连续生产模式下,售猪次数不确定且较为频繁,比如7d/次或者10d/次,更有甚者天天都有销售。采用四周批可以变为28d/次,换算成年销售次数为13次,通过销售频率的减少,大大降低猪场接触疫病病毒的风险。
3、优质品种/品系选用、精准营养技术与饲料预算的应用
随着竞争加剧,成本控制是未来规模化 生猪养殖 的唯一选择。为实现降本增效和节能减排的目的,可通过测定本品种(品系)的猪在现有生产条件、不同季节下最大采食量及生长速度,以无脂瘦肉增长量,按理想氨基酸模型计算饲料配方,并作为提供给猪场精准饲料预算的依据。生产中按照入、出栏批次体重校正饲养天数后,进行不同场线批次每100kg增重各料号用料精准分析,对生产上饲料预算应用进行精准校正管理,对成本进行精准管控。
(1)批次化生产,更有利于建立最精准的营养需要模型及饲料预算管理机制
四周批生产模式下,保育育肥6个批次商品猪,猪只日龄集中(每批肥猪日龄间隔28天),便于我们不同日龄饲喂不同料号的方案调整。我们通过测定不同季节品系的生长曲线,获得日增重、日净能摄入量、日体蛋白沉积曲线模型,建立猪只动态营养需要模型,并制定与之匹配的饲料预算。
(2)不同品系间生长规律差异较大,需匹配其不同的营养供给
随着批次化生产在猪场的应用,猪场的管理者对批次化的认识及熟练程度逐渐加深,大批次的运用或许会成为中国养猪业的主流。四周批生产实现了对猪群的分群管理,从而通过全进全出、均衡生产,达到提高猪群生物安全、生产设备利用率、饲料预算管理、断奶仔猪群规模与均匀度、人员工作效率,降低综合生产成本等多方面收益,最终提升了养猪生产的竞争力。(来源:猪场管理)